袋貘,是一种类似牛大小的远古灭绝动物,体重可能达到500公斤,它是更新世时期灭绝的大型有袋动物之一,很可能是冰河时代末期灭绝消失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远古时期的物种体形庞大,而现今的物种体形相对较小,这些远古物种的神秘灭绝消失与它们的体形有关吗?目前,考古学家依据澳大利亚各地大小不一的远古物种化石证据,构成了这些远古巨型动物灭绝消失的重要线索,形成了关于巨型动物命运发展的几种假设,据悉,考古学家研究分析的巨型物种化石源自4.2万年前的远古萨胡尔大陆,它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和周边邻近的岛屿。
越来越多的专家一致认为,多种因素导致远古巨型动物灭绝,包括:气候变化、早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淡水资源的获取等。
更新世末期澳洲特有动物
这项最新研究是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科里·布拉德肖教授领导的,他和同事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评估不同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以及这对现今物种生存的深远意义。
利用各种特征,例如:体形、体重、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他们创建了种群模拟模型来预测这些物种在不同类型环境干扰下生存的可能性。模拟包括了从日益严重的干旱到不断增加的狩猎压力的各种情况,同时观察13种灭绝巨型动物以及现今存活的8种比较物种中,哪一种有最大的生存机会。
布拉德肖和同事将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发表的《e生命》杂志上,并将该研究结果与我们从远古化石记录中了解到的不同巨型物种灭绝时间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希望证实最容易灭绝的物种是最先灭绝的,但结果并非如此。
尽管他们确实发现生长缓慢、繁殖能力较低的物种,例如:犀牛体形大小的袋熊近亲物种双门齿兽,通常比繁殖能力更强的物种,例如袋狼,更容易灭绝,物种间的相对易感性等级与化石记录中的灭绝时间不符。
布拉德肖教授解释称,我们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物种天生的灭绝脆弱性(例如:生长变得缓慢、体重增加、繁殖能力变低)与物种灭绝时间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发现大多数用于比较的现存物种,例如:短喙针鼹、鸸鹋、丛冢雉和普通袋熊,平均而言,比现已灭绝的同类更容易受到感染。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物种灭绝梯级很可能是复杂、具有局部区域特征,其中包括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为活动压力。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佛林德斯大学副教授维拉·威斯贝克称,不同物种躲避猎人的相对速度,以及某物种是否会挖掘保护性的洞穴,也可能导致物种灭绝易感性和灭绝时间的不匹配。
例如:现今仍然存活、快速跳跃的红袋鼠可能比一些已灭绝的步伐较慢的短面袋鼠更有逃跑优势,挖洞的小袋熊可能比不会挖洞、体形更大的巨型动物更难被早期人类捕猎。
牛顿巨鸟是澳洲一种大型不会飞的鸟,于5万年前灭绝。它们有巨型的喙,相信是肉食性的,但程度不明,可能是掠食者及食腐动物的混合,其身高可达2米。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弗林德斯大学弗雷德里克·萨尔特雷博士称,我们依据它们的生物学特征确定了袋鼠是最不容易灭绝的物种,其次是单孔目动物(例如针鼹)和体形较大的袋熊物种。有趣的是,大型不会飞行的鸟,像鸸鹋和牛顿巨鸟,具有较高的物种灭绝敏感性,据悉,牛顿巨鸟高度超过2.5米,体重超过200公斤,是一种不会飞行的鸟类,该物种早已灭绝,其灭绝原因颇有争议,美国科学家认为,牛顿巨鸟灭绝与原始人类活动有关,曾发现牛顿巨鸟蛋壳碎片有燃烧痕迹,推测大约5万年前原始人类收集、烹煮牛顿巨鸟的蛋,严重影响该物种繁殖成功率。
布拉德肖教授总结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某物种的特定生态环境,所有体形大小的物种灭绝风险都很高,这意味着依据生物学的第一法则,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导致的物种未来灭绝并不总是简单的。(叶倾城)
原标题:巨型物种灭绝之谜体形大小不代表一切会挖洞很关键